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,对粮食安全、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。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,昔日的盐碱滩涂,那片让种子与化肥望而却步的苍茫之地,已逐渐褪去荒芜的外衣,展露出勃勃生机。面对我国多样且广泛分布的盐碱地,每片都拥有其独特的成因与特点,我们须秉持科学规划的理念,因地制宜,精准施策,让每片盐碱地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盐碱地治理三要义
科技战盐碱有三大要义:一是分类精准,二是系统治理,三是长期管护。首先,科技战盐碱的第一要义是依据不同的盐碱地类型和盐碱程度,分区、分类分析其开发潜力和支撑条件,从而精准施策、对症下药。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,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亿亩,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达1.85亿亩。此外,系统治理和长期管护也是科技战盐碱的重要环节,确保治理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。通过分类精准、系统治理和长期管护,可以有效提升盐碱地的农业利用价值。
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样,需分区施策
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样,盐碱成分和盐碱程度各异,需分区施策。根据盐碱成分的不同,盐碱地大致可分为四类:以氯化物为主的滨海盐碱地,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;以硫酸盐为主的西北内陆盐碱地,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;以碳酸盐为主的苏打盐碱地,多见于东北和华北地区;以及含有多种盐成分的混合盐碱地,分布较为广泛 。按盐碱程度划分,盐碱地又可分为轻度(土壤含盐量1‰~3‰)、中度(土壤含盐量3‰~5‰)和重度(土壤含盐量大于5‰)三级 。这些差异要求在治理和利用盐碱地时,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,以提高治理效果。
盐碱地种植耐盐碱水稻,生产优质大米
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红星牧场上农民在插秧。新华社记者姜明明 摄
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增加粮食产量,还能提升农产品品质。在具体实践中,例如吉林地区通过种植耐盐碱水稻,成功生产出质优价高的弱碱性大米,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。此外,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方法多样,包括灌排洗盐控盐、土壤改良及填埋客土、台田农作与水产养殖等,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,如“降盐治碱”。
再例如,一些地方在盐碱地里进行稻虾、稻蟹共养,不仅增加了水产品供给,还促进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综合养鱼是盐碱地开发的有效途径
图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
综合养鱼被证明是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有效途径。盐碱地通常具有“旱、涝、碱、瘦”的特点,许多盐碱地寸草不生,不适合农作物生长。然而,通过多年探索,人们发现以渔、农、牧、副综合利用的开发思路,可以逐步建立起鱼、粮(棉)、草;鱼、畜、禽;鱼、畜(禽)、草等综合养鱼生产模式。这些模式不仅改善了盐碱地的生态环境,还带来了可观的综合效益。
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。作为粮食增产的“潜在粮仓”,盐碱地科学治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,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力量。